人文交流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事业。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改革各领域人文交流的内容、形式、工作机制,将人文交流与合作理念融入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让人文交流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服务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发挥人文交流在审计领域务实合作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长效性作用,发挥高校教育和研究资源优势,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出发,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和南京审计大学决定合作共建“审计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
截至目前,已有148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随着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目标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全面推进,中国各行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国际化发展的企业日益增多。由于各国历史、政治和发展模式等不同,制度、法律、文化存在差异,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与困难,情况不清、民心不通、人文交流不到位是重要原因。人文交流是人与人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是推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民心相通的重要途径,是务实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人文交流理念是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理解欣赏、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义利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好人文交流工作对于高等院校建设和各行业企业在海外实现可持续发展、行稳致远意义重大。研究院围绕审计中外人文交流,为行业企业和相关主体境外发展提供人文交流理念指导和涉外审计、会计、金融领域专业支持,推进审计服务全球治理、服务“一带一路”共建高质量发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1.采用“审计行业+国别”模式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审计制度和审计行业进行研究。按照“一国一研”“一事一策”原则编制报告、研提方案,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2.开展“国际组织+审计”研究。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审计为研究对象,就国际组织审计与人文交流、全球治理等主题开展科研项目及课题研究。3.开展有组织的审计中外人文交流科研,促进审计学科与工程、环境、大数据等相关专业领域交叉融合。4.搭建审计中外人文交流平台。举办审计中外人文交流高端对话、国际研讨会等;组织相关人员赴境外实地考察和调研,开展审计双边、多边人文交流和国际合作;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审计准则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5.推进人文交流育人。以人文交流理念为指导,以“审计技术+人文”为特色,加大国际审计人才培养力度,帮助企业解决海外发展中遇到的国际本土化和本土国际化问题。6.推动产学研融合。为企业提供人才培养、咨询、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的相关服务,促进校企合作,联合开展科学研究。7.采用“审计专业+人文”模式培养审计中外人文交流使者。对学生加强人文交流理念教育,提升其人文素养和人文交流能力,提升学生的审计专业能力、全球胜任力,培养和推送优秀的复合型国际审计人才。8.打造若干审计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项目。开展覆盖领域广、涉及群体多的审计中外人文交流活动,鼓励开展专业人士的交流与对话。9.做好品牌形象塑造。挖掘、培育审计人文精神,推动审计文化的传承和宣传,讲好中国审计故事,促进中外人文交流。10.其他各类主体委托的审计、会计、金融领域相关工作。1.面向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开展审计中外人文交流政策调研和课题研究,为政策顶层设计和制度制定提供参考和咨询服务;发挥专业优势,为其他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提供涉外审计咨询服务和业务培训。2.面向中外院校:加强人文交流理念的教育、传播、实践,根据需要开发课程和教材,提升师生人文素养,培养适合新发展阶段的审计中外人文交流专家和后备人才。3.面向中外各行业企业:为各行业企业“走出去”提供国际通行的政策制度建议、审计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外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上述服务;为中外企业提供审计+人文交流的业务培训。4.面向行业协会/学会等各类相关主体:举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交流论坛,培育和孵化优秀审计中外人文交流项目;根据行业和企业需要,开展中外审计人文交流相关学术研究,推动成果应用与转化。1.研究院设在南京审计大学,实行院长负责制,设立理事会作为研究院的议事咨询机构。2.研究院实行市场化运作,以需求为导向,建立开放、共享、灵活的运行机制,加强客户资源、国别资源、课程资源、研究资源等建设,面向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学会等主体提供服务。3.欢迎有需求的上述主体直接与研究院洽谈业务咨询、课题设立、开展人才培养培训等事宜。4.有意参与研究院建设的相关主体可申请成为研究院理事单位,请填写附件中的申请表,或与联系人洽谈沟通。审计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葛晟 025-58318208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唐云 010-64495598
附件:审计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副理事长单位理事单位申请表.doc
来源: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